您的位置: 首页师大记忆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学高身正的楷模——窦伯菊

[日期:2017-03-29]

   

  1989年国庆前夕,窦伯菊荣获北师大“从事教育工作成绩卓著,为母校争得了荣誉”荣誉证书、证章及“坚持边远地区工作满三十年以上,为母校争得了荣誉”荣誉证书、证章。

 

 2011年6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温家宝总理讲了话。总理在讲话中说:成功没有捷径,艰辛成就事业。我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次旺俊美……
   

你们的另一位校友窦伯菊,1951年从生物系毕业,自愿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当一名普通教师,先是初中、高中,后来到大学任教,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艰苦的环境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
  窦伯菊校长的业绩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的称赞,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
  1983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党政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调整:上届党委副书记、校长沙驼任党委书记,上届党委常委、副校长窦伯菊任党委副书记、校长。窦伯菊成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首任女校长,到1992年9月(65岁退休)卸任,她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要求,窦校长提出必须端正办学思想,坚持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为此总结出“四不原则”;1984年,学校确立了“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八字校训;1986年,窦校长又提出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力量;1987年,学校部署开展教育大讨论;1988年,窦校长在全校处级以上班干部大会上提出“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吏,从各级领导做起”的要求。

  窦伯菊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在教与学两方面,不能只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素质,更要注意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在队伍建设上,不能只着眼于教学队伍的建设,还要注意管理队伍的提高。提高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养。只有全面理解、认真贯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师范院校要坚持为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原教育部何东昌部长明确指出,师范教育要明确办学方向,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服务。根据中央对师范院校的要求,窦校长提出我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坚持高师院校的“师范性”。 窦校长总结出“四不原则”:一是不盲目向综合性大学攀比看齐,切实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服务。二是不盲目追求学科门类的综合化,着眼于为基础教育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需要服务。三是不片面追求研究生的升学率,切实加强办好本科教育。四是不脱离实际地扩大办学规模,坚持从实际出发,稳定招生人数,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1985年9月10日上午,全校隆重庆祝第一个教师节。一千五百多名教职工欢聚一堂参加庆典。会上,窦校长以“光荣的称号,神圣的使命”为主题讲了话。她说:教师节的确定,表达了党中央对教师的尊敬和关怀,也充分说明党和人民为早日实现四化对教育事业寄予多么殷切的期望。这使我们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更受到激励,得到鼓舞。我们师大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是师者之师,培养人才的人才,在受到社会尊重的同时,我们更要自尊自重,增强责任心与事业心,用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习,献身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敬重与羡慕。
  会上51名优秀教师获奖,184名具有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职工获荣誉证书,证章及纪念品。自治区党政领导田聪明、李文等同志与部分教师亲切座谈。田聪明说,师大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三十多年来为全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应受到社会尊重,师大首先要受到尊重。对高校欠账很多,我们服务得不好。自治区领导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决心加强教育投入,否则,四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座谈会上,教师们就教职工的住房问题、职称评定、科研经费诸问题反映了情况,领导们表示一定加以重视,尽量予以解决或答复。会后田聪明等领导到李迪、巴雅尔、能乃扎布、张慕蕴等老教师家亲切慰问。
  窦校长在校报《内蒙师大》上撰文《献身教育事业,培育一代英才》,向全校教师致意。文中写道:正值首届教师节到来之际,谨向全校教师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纵观我国历史,可以看到,我国人民有尊师的优良传统。荀子曾说:“国将兴,必贵师而贵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古人把严于择师和尊师养士作为办好学校的先决条件。陈云同志关于要“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的批示,说出了广大教师的梦寐以求的心愿,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怀和重视。我们教师在受到社会尊重的同时,更要自尊自重,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哺育学生;用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和崇尚的精神境界,熏陶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悉心培养一代英才,成为当代师表。我们各级领导,不仅要珍惜人才,尊重人才,更要了解教师的甘苦,把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排忧解难,贯穿于工作之中……。窦校长短短的小文,如春风细雨,滴滴甘甜。

 

 

窦校长提出:全校师生坚持不懈、群策群力、齐抓共管;言传身教、树立楷模,抓学风须先抓教风;学风形成管理先行;以严治校,从严办学(严谨治学、严格管理、严密考核、严肃处理);大胆改革、创立新风。
  身为自治区成立最早的重点高等学府的校长,窦校长认为,看一个学校办得如何,最明显的标志是它的校风,校风的核心和灵魂又是学风,所谓学风指的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展示,学术精神、学校文化的体现。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态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于他们的终身事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学风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及社会影响,因而历来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为了形成优良的学风,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展开探讨、确立内蒙古师范大学校训的活动,学校领导全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经过充分酝酿,民主讨论,1984年8月20日,在学校党政领导联席会上,确定了学校“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
  9月10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窦校长代表校党政领导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要把远大理想和抱负落实到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上;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到又红又专;要为形成“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做出贡献。
  她对“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八字校风做了全面阐述。她指出,八字校训是为把我校早日建成具有地区、民族、师范特点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型师范大学而提出的口号,我校全体员工都要为形成和发扬这种校风而共同奋斗。“献身”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师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为四化建设事业而献身。“求实”就是要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治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良好的作风。“团结”就是要加强我校各族师生的团结,尤其要加强汉族学生和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奋进”就是要树立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精神,要振奋精神,坚持改革,勇于创新,开拓前进。

  1986年2月27日、3月27日,窦校长分别主持召开了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及系领导汇报会。窦校长强调:为了实现我校教改目标,要进一步把教风、学风问题抓紧抓好。同时提出了本学期的五项工作重点。确立我校八字校训过程,教师(包括党政干部)要身体力行,为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教师不只是教书,而且要育人,教师良好的教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感染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生动的活教材。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应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的表率。师大的教师是师者之师,更要为人师表,在理想、道德、情操、纪律等方面率先垂范。她希望:中年同志承上启下,肩负重担,勇于克服困难,有所前进;老同志要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要求自己;年轻同志更要珍惜时光,立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3月27日各系领导汇报了关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采取的措施后,窦校长将其归纳为六点并形成会议纪要,要求全校按六点要求坚决持久地抓下去。
  1986年3月1日,窦校长在全校班、团学生干部会上做了“狠抓我校的学风建设”的报告。窦校长指出:学风问题体现出理想和事业心的问题。没有理想就不会有动力,缺乏为四化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事业心是不会勤奋学习的。她批评了诸如“入了大学门,成了国家的人,进了保险箱,有了铁饭碗”,“现在到中学也比那些老师强……”等六种不思进取、混日子的现象。提出解决学风问题的几个方面: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树立、发扬优良的教风;健全校纪法规,从制度上、政策上激励学生发扬勤奋、求实的精神;倡导、培养优良作风,各级领导和干部要做出表率。为此,学校制定了激励措施:助学金与奖学金结合,从德智体美几方面评定,每年一次;从84级开始实行优秀学生选拔制度。对优秀学生指派指导老师,增发借书证,发给书报费,考研优先录取或免试;从85级开始部分系试行学分制及学年学分制,86级全面实行学分制;继续实行对“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及单项奖的评定表彰制度;实行对毕业生的“优生优分”制度。
  为树立良好的校风,窦校长在教师、学生中分头做动员报告。1986年3月14日,窦校长在全校党政科级以上干部会上做了题为“端正作风,提高效益”的报告。她说:在师生员工中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教育,集中力量抓好学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党政、教务、科研、后勤和图书馆等部门应以优质服务,服务育人,提高效益为目的加速改革。党政干部要做端正作风、提高效益的表率。第一,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开拓前进;第二,办公楼的干部应为全校作出表率,成为一面旗帜;第三,树立为基层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的观念;第四,发挥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当好党委、校长的参谋、助手。
  之后,在教风、学风建设中,物理系、历史系从教师的教风、严格考试制度、严格学校规章制度抓起,收到良好效果。教务处经讨论酝酿制定了服务育人公约:
  (1)服务育人,牢记在心。仆人态度,主人精神。献身求实,团结奋进。
  (2)优质服务,积极主动。工作效率,务求快准。说话和气,办事勤恳。
  (3)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关心教师,体贴学生。解决问题,细致认真。
  (4)人人具备,师者之心。以身作则,贯彻始终。一言一行,礼貌文明。
  (5)配合老师,教育学生。发现缺点,启发谈心。疑难问题,及时反映。
  财务处、生产处等单位针对自身工作特点,制定了服务育人诸项措施。
  1986年12月11-12日,学校召开教书育人研讨会,会上11名教师介绍了他们的工作。他们共同的体会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前提;教书育人必然要付出辛勤劳动,要有自我牺牲精神。校报《内蒙师大》刊发了他们教书育人的经验。如化学系吴红英《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数学系乔凤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职责》、教育系邢利娅《教师应当怎样教书育人》等。
  1987年5月30日,学校隆重召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经验交流会。会上6位同志介绍了工作经验。这6位同志是从45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他们中有资料员、锅炉房师傅、办公室主任等,最后评选出35位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三育人”活动,使校园内互相关爱,积极向上,努力工作,无私奉献蔚然成风。


  1987年10月10日,学校党委部署全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在全校教师干部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上,窦校长指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没有正确的教育实践,教改会带有随意性盲目性。这是直接关系到教改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问题。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全校教职员工提高认识,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总结我校35年办学经验和近年来的改革实践,统一思想,为制定我校1988-1990年改革方案奠定基础,为自治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窦校长提出:讨论应从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等方面展开。教育观即办学的指导思想,在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坚持以培养合格中学师资为主要任务,加强对普通教育的研究。人才观,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包括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造就人才为目的,把教育提高到培养人的高度来认识。教与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知识与能力既不能等同、代替,也不能把二者割裂,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要把教会学生独立汲取、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放在主要位置上。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我校对教学科研重视不够,距离办成教育科研型的大学差距较大,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二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围绕以上议题,各系、部组织教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讨论。有的按教研室讨论,有的到中学进行调研,有的到兄弟院校进行考察。1987年10月27日,学校召开系处干部会,交流各单位讨论情况。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重点解决了师范教育如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问题。窦校长认为通过讨论,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思想水平,为我校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 
  1990年5月,学校又展开了为期三周的办学思想讨论,重点解决切实落实德育的地位问题,把建设优良教风、学风、工作作风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联系起来。
  1987年2月26日,在全校学生干部会上,窦校长对学生提出“勤奋治学,艰苦奋斗”的希望。她希望大家珍惜时间,刻苦攻读,形成优良学风,使自己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祖国需要的“四有”人才。“四有”,首先是有理想。远大的理想是青年人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师范大学的学生应当把自己的理想与当前的任务联系起来,以学为主,学好专业,为未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做好准备。汉代董遇家境贫寒,靠劳动维持生计。他利用“三余”时间学习。冬闲是夏之余,夜晚是日之余,雨天是晴之余,在治学上取得很大成就。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官务系身,少有闲暇,由于善用时间,写出许多脍灸人口的鸿篇佳作。伟大导师马克思把节约时间的原则视为“首要的经济规律”,他认为:“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所以,对时间的利用将决定你丰富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速度。希望同学们成为时间的主人,万勿虚度年华。第二点,要自觉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我国国情出发,应当提倡艰苦奋斗。从教育来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出发,也要提倡艰苦奋斗。通过艰苦的磨炼,树立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知难而上,激流勇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靠自己的能力改造客观环境,常言道:勤能补拙,俭可养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可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为使1988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基本节奏,校学生处决定举办四次新生适应期系列讲座。1988年11月3日,窦校长向全校师生做了“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报告,拉开了新生适应期教育的序幕。二十四年后,政治系88级学生李自文在《融入生命深入的爱——母校60华诞感怀》中写出了聆听窦校长这次报告的感受。文中写道:最难忘的是我们的校长  窦伯菊女士。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第一次谋面便被震撼啦。她往主席台一站,整个会场便鸦雀无声,甚至感到空气都停止了流动。校长的讲话如同山涧小溪,自然流淌。我自始至终全神贯注,洗耳恭听,没敢说一句话,打一个盹,唯恐丢下一句。参加工作20多年,听各级领导讲话多了去啦,但从没那么吸引我,让我那么专注。不知是窦校长的威严震撼了我,还是其渊博的知识感染了我,或是其修养气质折服了我,总之让我十分崇拜。
  1988年11月2日,在全校处级干部会上,窦校长对今后工作提出要求。
  第一,坚持从严治校方针,特别是从严治吏,从各级领导做起。
  1. 要以身作则,以法作则。“以身作则”是民族传统中的一个积极因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仍需发扬光大。“则”即法,《书王子之歌》中讲有典有则,即“则”就是法,以身作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更高、更严地要求自己。凡是规章制度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身先士卒,为人师表。以法作则,是指不以个别人的言行取代法律,个人的言行必须合法,以法律律人,这是人治和法治的根本区别所在。以身作则,评诸于个人的身心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带动和影响作用。以法作则评诸于人民的意志。要服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制作用。
  2. 学校纪委已制定“从严治党的规定”,学校正在拟定“从严治校的规定”,在执行这些规定时,要严肃坚决,不能“软、散”,绝不能搞下不为例,不能搞照顾、通融,不能违犯政策,丧失原则。
  3. 从工作出发,配备干部要注意“优化结构”,要注意年龄梯队、知识互补、专业配套、智力特点、搭配协调。主任的人数要精简,配备要适度,无虚职、闲职;人员要精干能胜任工作,职责分明,协调配套。
  4. 办事处理问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非个人职权范围内事应按组织程序办事,该请示、研究的要请示研究;不允许先斩后奏更不能听而不斩,不能说假话、办虚事;凡此种种,谁违反谁承担责任,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作为领导,凡属个人职责范围内的事,要当机立断;棘手的问题,共同研究,责任共担。特殊紧急情况,事后要互相通报;被请示的领导,意见要明确,要利于执行,不可含糊不清或发表中性意见。
  5. 提高工作效率与效益,不能使问题拖不完,更不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查。今后层层都要有布置,有检查,主要的工作要有总结。
  6. 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职能部门要教育本部门的职工办事按章,不因人而异;领导间要互相通气,避免下边遇事到处“磕头”,要按计划办事。不凭关系,要按分工办事,与此同时,恢复校长、书记接待日制度,即“三二一”制度,即校领导每周深入实际,研究解决问题不少于三个半天,会议不多于两个半天,接待学生至少一个半天。以1985-1986年第二学期为例,共19个教学周。召开书记校长碰头会、常委联席会、校长办公会等共计24次,会议较前有所精简;新学年改分管领导接待日为书记、校长轮流接待日。系党政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班,校团委、学生处每人联系两个系。校系两级开始与学生的“对话”活动。校领导在新学期开始、中间、期末都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作有关学校改革形势、部署工作重点、进行工作总结、理想与道德、学习与学风等方面的报告,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座谈讨论。

  1989年3月2日,在全校教师大会上,窦校长部署新学期工作后提了两点要求。第一,办学要从严、从实、从活。“严”是从严治学,坚持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的“三风”教育在严谨治学、严格管理、严密考核、严肃处理“四严”精神下得到落实。“从实”就是八字校风的“求实”,是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依科学规律认识、分析、处理问题。“从活”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活。
  第二,要关心、爱护、理解、教育学生。教师要有爱生之心,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爱比之父母对子女的爱更集中反映了社会的希望,蕴含着更深远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咨询,成为学生的知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
  教书育人是对全校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窦校长率先践行的榜样。她走进学生教师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和学校的一切活动领域中,切实为学生的成长,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反响强烈。
  1989年3月25日,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两位负责同志莅临我校听取汇报、征求意见。窦校长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角度谈了三点认识;关于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我区对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投资不够。重视智力开发,重视教育就必须重视师范教育,重视教育就应当重视知识分子。关于教育是消费单位还是生产单位的问题。工厂的产品是物,教育的产品是人,人是各行各业离不开的。我们培养了合格的人才是最大的效益。不改变“教育是消费”的观念,对教育的重视就谈不上。关于教育的目的,单纯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容易造成教育的短期行为,就会片面重视应用科学忽视基础科学的研究,到头来应用科学的研究也会受到制约。对不同的院校,不能因为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不顾各自的特点。这样会影响一些院校的长远发展。这几年自治区在教育决策上有一定失误,院校及专业重复设置太多,浪费较大,有关部门应当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最后,窦校长建议自治区尽快成立教育委员会,由自治区领导牵头,吸收在高校工作过的有丰富高教工作经验的同志进入教委,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窦校长多次指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如何培养人才,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为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解决“三重三轻”的问题,坚持“三增三减”,教学内容要由杂变精,由旧变新,教学方法要由注入式为启发式。修订师资培养规划,要体现普遍提高、重点培养的精神,重点培养学术带头人,加速学术梯队建设。1985年12月、1988年11月,学校进行教学常规大检查,二次检查都由窦校长亲自挂帅,深入到系、班级,全面调研。

  窦校长多次指出:教学、学术、管理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如何培养人才,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1985年3月,学校发布了《内蒙古师大1984-1985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要点制定了全校各方面的工作,其中重头戏是教学工作。涉及教学课时,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蒙语授课,师资队伍等等。在教学工作方面提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挖掘潜力,开展多层次办学,多种形式办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目的。为了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进一步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具体解决“三重三轻”问题(即重讲课,轻自学;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为此,要合理调整课时,坚持“三增三减”(即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自学时间,减少课堂教时数;增加实践环节,减少理论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由杂变精,由旧变新;在教学方法上要变死为活,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要继续实行考查、考试方法的改革。逐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切实启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师范性,使学生全面发展。
  1985年6月20日,在首届教代会上,窦校长提出1985-1986年度的主要任务。首先要调整办学的层次结构。1985年招收研究生数量已翻番,助教进修班、研究生班即将开办。为了实现各学科均招收研究生,要做好扩大学位授予权的摸底与申报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下一年度扩大招生做好充分准备。首次大规模统一招收的委托代培生即将进入学校。我们要从代培生的实际出发,订好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从我区人才需求出发,合理调整各专业招生比例,对新建专业,社会需求量大的薄弱系科,重点予以扶持,并招收专科生、后期本科生,逐步形成我校合理的层次结构。
  教改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又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性、政策性都很强。我们要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以期有所突破,推动全局。在修订1985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全面修订各年级的教学计划,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综合能力。试行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突破性改革。在1985级学生中选择文理科不同专业、蒙汉不同语种授课的几个系,分别进行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的试点。试行既要体现培养人才的计划性,又要体现灵活性;既要大胆探索,又要谨慎从事。实行优生优培制,制定好《规定》,从二年级学生中评定,为其选派导师,享受优培待遇,以加速人才成长。修订师资培养规划,要体现普遍提高,重点培养的精神,即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与崭露头角的“冒尖”人才,加速学术梯队建设。接着又从科学研究及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各项改革诸方面部署了工作。窦校长恳切地说:师大的教师是师者之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雕塑者,智力的开拓者,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躬逢这样一个教育的黄金时代,无论是长期在教育园地耕耘过的老园丁,还是刚踏上教育战线的新战士;无论是我校的建校元勋,还是初到我校的新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都希望为我校迈出更大的步伐,谱出建校史上更加光辉的篇章。
  在1988年5月3日学校召开的“五四”表彰大会上,窦校长与全校学生谈治学问题。窦校长就听课与自学、基础与提高,知识与能力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学校应以教学为主,教学需保证时间。为了改变“重讲授轻自学”的问题,对教学计划作了调整,减少了一些课时,为学生自学创造了条件。但低年级一些同学不善自学,变自学为自流,最后的效果适得其反。古语说“授人以鱼,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形象表达了自己掌握方法的重要。所以大家要在个人实践中掌握自学方法,主动培养自学能力。关于基础与提高,基础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三基”)。打好基础,才能提高,提高是在基础之上,基础是提高的前提,这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在于打地基”。没有扎实的基础日后往往用语不准,概念不周严,似是而非,误人子弟。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为学有如金字塔,若能广博才能高”,有广博的基础才能有如金字塔的高度。关于知识与能力,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能力培养不能离开知识凭空进行。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与知识水平密切相关,没有知识就不能合乎逻辑地、正确地思考、推理和创造。同时能力是掌握、运用和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应坚持以学为主,能力需要靠锻炼的,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来提高。我认为“劳者多能”,而不是“能者多劳”,因为实践才能出真知。

  我校于1985年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七•五”期间完成了各专业必修课教材的编译工作,其中自编教材264种,编译15种,翻译233种,汇编17种。正式出版的教材及参考书83种,占总数的15.7%。1988年,自治区教育厅对全区高校蒙文教材评奖。我校23种教材获奖,占全区获奖总数的46%,其中有编写教材奖、翻译教材奖。随着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校的蒙文教材建设从种类、数量、内容、质量出现出新的飞跃,为我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1986年5月21-26日,我校首次召开了蒙语授课教学研讨会。会议就蒙文教材、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研究。窦校长在会上指出:要把我校办成师范性、民族性、地区性的师范大学,在特色中求发展,在特色中求提高。蒙语授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关系到我校未来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蒙古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蒙古民族的文化素质,振兴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新一代知识分子,必须深入研究探讨蒙语授课规律,提高蒙语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使我校蒙语授课教学工作有一个大的飞跃,适应时代、民族发展的需要。窦校长对蒙语授课重要性的高度认识,提高了与会教师对民族教育的认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大家备受鼓舞。
  1988年11月9-19日,全校进行了1988-1989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常规检查。这次教学检查是在以往常规检查基础上进行的。检查共分六个组进行,每组分别由校长或副校长教务处长或副处长为组长,每组3人,共18位同志参加。检查组共听取系主任汇报19次,与教研室主任座谈1次,召集学生座谈会21次,共计216人,随堂听课75课时,检查教学日历405份,检查教案347份。对学生的自习、考勤、作业也做了抽查。通过检查,不仅使学校对当时的教学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也得以及时发现,并予以妥善解决。同时对各系的教学工作也给予有力督促,为学校抓好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1988年12月8日,学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窦校长总结了本学期教学常规检查的情况。她对各系的教学情况作了客观的评估。她认为,总体看各系对这次教学检查都很重视,对教学内容做了充分准备,对教学各环节抓得比较紧,教学效果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批老教师治学严谨,堪称楷模。可喜的是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深受学生欢迎,使得后继乏人的局面正在改变。从检查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和改进。比如,要提高对治理整顿必要性的认识;应加强对共同课的领导;落实蒙文教材的问题;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突出师范教育特点等等。常规检查期间,坚持边检查边解决问题,一些涉及教育条件的问题,适时给予解决。这项工作是继1985年月12月组织的全校教学大检查之后的又一次全校性教学检查工作。1985年教学大检查要求从严、从实,领导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窦校长亲自深入到系了解情况。调研中,共同外语教学部呼声较高,之后学校对共外部的教学管理、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最后统一分班,实行等级教学等措施,扭转了被动局面,教学逐步走上正轨。
  为了能使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扩大学科领域的时空观,活跃学术思想,学到先进的科技、管理经验,提高我校教学水平,为我校培养学术带头人、骨干力量,窦校长认为培养和使用青年教师的措施应认真落实。领导应摒弃论资排辈观念,让年轻人脱颖而出。应支持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对年轻教工住房问题、生活问题,应给予关心。窦校长亲自协同有关部门选派各学科带头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并汇报外出情况。这些老师外出留学期间,窦校长对留在家中的老人或家属经常看望,这些老师十分感动,更懂得自己承载的使命,激励着他们回报祖国,回报母校。

  1984年4月17日,在我校召开的首届科研工作会议上,窦伯菊校长要求全校教师积极投身科研行列,为提高自己的学术业务水平,为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再上新台阶。会议修订了学校科研规划、重点项目规划。我校科学史学会、蒙古学研究会等相继成立。1988年8月30日,我校主办的“《蒙古秘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是培养高水平师资的必然途径。根据赵紫阳总理“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更好地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的指示精神,我校于1986年4月17-19日召开了首届科研工作会议,窦伯菊校长要求全校教师积极投身到科学研究的行列,为提高自己的学术与业务水平,为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力争把我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的中心,为我区四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再上一个新台阶。大家逐步认识到师范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只有狠抓科研工作,才能提高师资水平,开设出高水平的选修课;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才能不断更新与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提高”,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战略性措施。会议讨论修改了我校“七•五”科研规划,讨论了3-5年教育、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基础数学与数学史、动物学、学校体育等重点科研项目规划,讨论修改后定稿。大会表彰了1983年以来获得优秀科研成果的教师。
  1983年6月28日,我校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式成立。它的成立将推动我校各学科科研及教学活动。内蒙古科协、内蒙古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负责人出席大会。数学系副教授李迪致开幕词。窦伯菊校长参加会议并讲了话,窦校长在讲话中说,自然辩证法对教学、科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这项研究很有必要。希望研究会要加强普及工作,针对许多师生还不熟悉自然辩证法的情况,需要进行“扫盲”。
  1983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李迪先生出席中国科技史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交论文3篇,这次大会李迪当选为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我校在科学史方面的研究被列入全国先进行列,受到大会的表扬。1988年8月,李迪、罗见今二位学者赴美参加第五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他们分别担任分组会主席,共提交7篇论文,受到会议高度评价。
  1989年12月12日,内蒙古科学史学会成立大会在我校召开。我区科学史研究比较活跃,至学会成立时已出版科学史书籍30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论著涉及面广,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科学研究会是自治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分会。担任理事长的李迪教授主持国家、内蒙古多个基金项目,在数学史、少数民族科技史、天文学史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深得数学家吴文俊的肯定。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合著44部,主编论文集30余部。2006年获我校学科建设与申博工作突出贡献奖。副理事长罗见今,主持参与国家、教育部多项科研项目,出版论著8部,论文150余篇。2006年获内蒙古师大学科建设与申博工作突出贡献奖。科学史学会是我校乃至自治区科研力量最强、研究最具前沿性,获奖层次最高的学会。学会在多年不断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窦校长极大的支持。
  蒙古学研究是我校突出地区、民族特色,发挥优势的重要科学研究方向。自1983年学校明确提出突出师范性、地区性、民族性的办学方针以来,我校蒙语授课、蒙古学研究得到高度重视,蒙古学研究加速了步伐。为争取早日跨入国际蒙古学研究的先进行列,学校制定了蒙古学研究的规划。
  1983年12月27日,我校召开首届教育科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72篇,其中59名教师在各分会场宣读论文,会后论文编辑成册。窦校长参加会议并提出三点具体意见,要求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处理好教育内部与外部、理论与实践、继承和独创、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希望在研究中组织好选题,逐步形成体系和特色;选定学术带头人,建立学术梯队。担倡对重大项目协作攻关,取得突破性成效,把我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198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哲学大辞典》是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中国哲学史》卷本出版发行。该卷本打破了过去只写汉族哲学史辞条的框框,第一次纳入全国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方面辞目,使该卷本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我校蒙古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室的孟和、李凤鸣等8位同志承担了蒙古族哲学思想史辞目的撰写任务。这是我校“六五”期间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孟和老师在两年后的“《蒙古秘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论蒙古族哲学史的逻辑起点》一文,这是在肯定了蒙古族有自己的哲学史的前提下的深入思考。1986年,我校蒙研所先后出版了三部蒙古学研究著作,即宝力高《十七世纪蒙古历史文学》,乌•那仁巴图的《蒙古语修辞研究》,特木尔巴根(合著)的《中国蒙古族作家传》。
  1988年8月30日,由我校主办的“《蒙古秘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新城宾馆隆重开幕。来自中国、蒙古、苏联等10多个国家的73名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向大会提交有关《蒙古秘史》论文91篇,论文涉及社会科学的15个学科方面。大会主席窦伯菊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她对不远万里前来参加会议的各国贵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大会分组对《蒙古秘史》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论文质量高,在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水平。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我校蒙文教材建设成就展览及图书馆的蒙古学研究室。我校在教学、科研两方面体现出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给各国学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会还组织代表参观了由内蒙古美协举办的《蒙古秘史》人物画展,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与会代表对《蒙古秘史》有了立体的认识。
  最后二天会议组织的考察,为与会学者进一步从历史学、民俗学的角度研究《秘史》提供了可贵的材料。在9月4日的闭幕式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组织这一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世界上尚属空前。会议的学术性必将对“秘史学”的研究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出色圆满的组织工作给代表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内蒙古大学亦邻真代表内蒙古大学与会的十位同志谈了他们共同的感受: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组织工作十分出色,我们向师范大学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1989—1992年,应蒙古学界要求,我校与有关单位合办了三次卫拉特蒙古史学术讨论会,窦校长都前往参与,并担任组委会副主任。几次国际学术会后,各国各校的学者对我校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我校学术水平相当高,特别对窦伯菊校长十分钦佩。
  1990年5月21日,我校蒙古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自治区副主席文精任名誉理事长,窦伯菊校长任事长,理事会成员共17人。参加大会的除本会会员外,还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科院及兄弟院校、科研部门的同行专家,以及自治区文化教育新闻出版部门的有关领导,窦伯菊校长致开幕词。研究会成立将有力推动我校蒙古学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发展,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必将加速我校跻身先进师范大学行列的进程。
  生物系研究员陈山于1990年底获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从事“牧草分类及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全国、自治区及各种奖项十余次。1992年5月19日,陈山副校长以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科学顾问的身份赴英参加国际科研活动,会议期间参与了科研项目的立项、项目内容诸方面的讨论,并做了“人类对草地环境的影响”的学术报告,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1987年4月地理系孙金铸副教授参加编写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度科技进步集体一等奖;1990年初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年底,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教四十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两次受到总书记的接见。
  截至1991年,全校出版发表的专著、译著等科研成果总计3964项,其中370项荣获国家、自治区的各种奖励。许多研究领域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有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

  1992年9月10日,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我校建校四十周年大会隆重开幕。会上,窦伯菊校长做了“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拓前进”的发言。会场庄严、肃穆。主席台上,布赫主席等自治区党政领导频频点头。窦校长精彩的讲话博得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随着四十周年庆典活动的落幕,窦伯菊校长也为自己的校长生涯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退休后本该歇歇脚了,可干惯了的人是停不下脚步的。根据中国老教授协会充分发挥老教授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小康社会再作贡献的精神,窦校长与几所高校离退休领导联络于1993年成立了内蒙古老教授协会。窦伯菊校长被选为内蒙古老教授协会会长兼内蒙古师大分会会长。协会成立后,窦校长组织总会、分会学习“十七”大精神,主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学生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组织各类自学考试助学班、自费生班及函授专升本班,窦校长奔波于乌海、包头、集宁之间,还亲自登台讲课;鼓励老教授著书立说、开展科研活动。为此,被中国老教授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老协被评为先进单位。

  窦伯菊校长1952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主动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环境,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乌兰浩特中学任教;她担任校长后,年年主持评定教授职称工件,尽管她已经具备教授条件,却不参评,退休时仍是副教授;病中的女儿、产房中的女儿见不到母亲的身影,母亲正在学生当中;她把自己的智慧、才干全身心献给了内蒙古师大,赢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尊重。

  窦伯菊于194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博物系,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大学毕业。毕业时,她知道一些落后的地区需要人,她的志愿是:内蒙古、察哈尔、热河。毕业后,她毅然来到了恐怕她自己也茫然不知的内蒙古乌兰浩特。窦伯菊大学毕业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来到陌生的北疆。不由使人联想到在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中,那批火热的年轻人与窦伯菊一样,有理想、有抱负、单纯正直,赋有历史的责任感,满腔热情担当未来。这样的选择,就是放到现在的毕业生中,尽管交通已很发达,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也并不容易做到,或者说更不容易做到。
  窦伯菊到内蒙古后,先在兴安中学(后改为乌兰浩特中学)任教,她同时代初中三门课,兼班主任、女生宿舍管理、课外活动指导等工作。一个月后又添了高中课,被聘为教导员,被选为校党支部宣传委员。课余时间,窦伯菊从全校选学生,成立了腰鼓队,业余时间教生打腰鼓。这支腰鼓队后来成为学校各种礼仪活动的亮点。后又教学生打太击拳。毕业工作半年后,学校根据窦伯菊的工作业绩给她评定工资360分(每100分折合人民币25元)远远高出同期毕业生。同时,她被评为兴安盟优秀教师。1953年,她任校团委书记、副教导主任,被选为乌兰浩特市政府委员。
  窦伯菊1954年调任内蒙古师范学院生化科副主任。1956年考入东北师大脊椎动物研究生班,学习二年。1958年回到内蒙古师院生物系任教,兼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1962年任学校党委监察委员会委员,后继任学校教务科技处副处长、科研生产处处长,1981年12月任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1983年4月任校党委副书记。
  妹妹知道姐姐最喜爱荷花,特意画了一幅荷花图赠予姐姐。窦校长喜欢荷花“天然去凋饰”高洁脱俗、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一校之长不可说位不高,不可说权不重,说话、办事,该说的说,该办的办,该提拔的提拔,她认为这都是工作,不存在感谢的道理。窦校长办事透明、清廉。时下有些说法:当官是高危职业,容易被腐蚀,似乎很无辜、很无奈。人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的人。这本是一句勉励学子勤奋学习的正语。这里借用一下,切中要害。贪腐机会是留给有欲望的人的,内因还是决定因素。窦校长是从事动物学研究教学的,与人合著《生态学与人类生活》专著,参编《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内蒙古动物名录》,曾发起成立“爱鸟协会”,受到中国动物学会表彰。她年年主持学校职称评定工作,尽管她在教学、科研和外语各方面都具备申报教授的条件,但她却从未申报教授职称,别人问她为何不申报,她说学校教授编制少,应该让给那些在教学科研一线业绩突出的老师,何况自己已经享受正厅级待遇了,不应该与一线教师争教授名额。她这种博大的胸怀受到全校教师的敬重。
  一次,有个国家级奖项名额需在学校推举一人。经全校处级干部和教授投票选举,窦校长得票最多,窦校长拒绝了。她说:我校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应该推荐一名蒙古族的教师最适宜,于是重选了一位蒙古族老师。
  女婿曾在中文系、教务处、设备处工作。任团总支书时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团总支书记,任教材科长时主持的工作获全国教材改革先进单位。根据他的工作能力、水平,组织部曾三次考核、讨论,准备提拔他为副处长,窦校长三次均不予通过,每次都说,年轻人须在基层多磨炼。窦校长的举贤避亲,别人不好坚持。不久,女婿干脆去华远公司搞企业了。
  女儿们爱妈妈,但她们感到关键时刻妈妈不属于她们。1967年一个寒冷的夜晚,突然有人敲窦校长家的门,说预报夜里有地震。窦校长把两个女儿叫醒(一个12岁,一个7岁),嘱咐他们穿好衣服,地震时自己往外跑。孩子们特别害怕,哀求妈妈别走。妈妈严肃地说:“那么多学生都需要我去安排,你们就跟着邻居们跑吧。”说完头也不回走了。没过几分钟就听见大喇叭传来妈妈的声音:“全体同学们,有紧急情况,请穿好衣服到大操场集合。”一遍一遍地呼喊。家里小姐俩随着邻居在屋外呆了一夜。恐怖、冷冻熬到天亮。早晨各家都回去准备抗震食品去了。小姐俩到晚上才见到疲惫不堪的妈妈。学生们安排好了,窦老师家冷锅冷灶,什么吃的也没有。
  20世纪60年代,窦校长在生物系任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还肩负教学任务,天天坐班,丈夫常年外出,家中三个女儿很难吃到一顿可口的饭菜。劈木头,生炉子就是件头疼的事。往往是等妈妈回来,点燃煤油炉子,烧壶开水,就着干粮就是一顿饭。长期营养不良,大女儿得了肝炎住进传染病院,小女儿血压低总头晕,后来得了黄胆性肝炎。本也想将小女儿送进传染病院,小女儿乞求爸妈别把她送进传染病院。最后由二姐每天早上陪着去内蒙医院急诊室输液。为了不住院小女儿忍着疼痛坚持输液。直到第四天,浑身发抖,头痛难忍,才告诉二姐。大夫一看原来是输液过敏,几个大夫急忙打脱敏针、抢救,半天才缓过神来。当妈的也很后怕,但生活依旧,并没有因此有什么改观。
  窦老师响应党的号召让16岁的大女儿参加了生产建设兵团,接着又将二女儿送到农村插队,家里只有小女儿。每天早晨,还没睡醒,妈妈就上班了,晚上万家灯火时妈妈才回来。有时爸妈同时出差,她就找来小朋友做伴,去学校食堂打饭吃。一天感觉肚子疼,躺了半天更疼了,爸妈都在出差在外地。邻居家一个小姐姐见状,骑自行车把小女儿送到内蒙医院急诊室。大夫一查,是急性阑尾炎,须马上手术。病情急,大夫只好在无家长签字的情况下进行了手术。术后三天爸爸从锡盟赶回来,拆线回家后,妈妈才从外地出差回来。小女儿临产,窦校长在办公楼开会。师大、内蒙医院只一步之遥,窦校长也没顾着看看女儿。童年的小女儿与方便面结下不解之缘。她觉得方便面太方便,太好吃了,泡着、啃着都好吃。感谢方便面解决了她的吃饭问题,再不用挨饿了。她如获至宝,一买好几箱,当时的方便面并没有调料包。
  女儿感到妈妈关键时刻不属于她们,这是童言无忌的孩子最真切的体会。但她们还无法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她们更不明白母亲在二难选择中的选择。人生中有太多的选择,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人精神境界的反映。这些选择往往关乎人的一生。窦伯菊大学毕业没有选择与父母厮守,要地震了没有选择留在家中呵护女儿;女儿手术、临产,她都没有选择立即赶来;多少次荣誉利益面前她选择拒绝……她把自己无尽的大爱无私地奉献给更需要的人。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生物系一位老师妊娠反应很厉害,六七天吃不下饭,虚弱得下不了地。窦老师说,这怎么能行,回家用家中仅有的一点白面蒸了6个包子送过去。过来人都知道,那时候一人一月也就供应一斤白面,粗粮都吃不饱,更何况细粮。女老师感激地吃着香喷喷的包子,精神也好了许多,女老师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件事。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都很困难。借钱借物都借不出来。只有向窦老师求助,二话不说,慷慨解囊,这在当时相当不容易。校团委一位老师快临产了,还没准备宝宝的衣物,双方父母都在外地。窦校长二话没说,小被褥、小衣服齐齐全全准备了一套。捧着这些衣物,这位老师感到,她不是校长,而是自己的母亲,胜似母亲。作为一校之长,抓工作严肃、严格,十分较真,很威严。每每端坐主席台,风度翩翩,落落大方,端庄典雅,侃侃而谈,引人入胜,工作之余,尤其是办公楼里的同志与窦校长零距离接触,便会觉得校长是个典型的儒雅女性,和蔼可亲,家长里短的事也聊一聊。她常把家中泡菜带给大家品尝。和她一同出差,她会准备一路小吃共享,出差回来,还给身边同志送点小特产什么的。在窦校长面前,人与人是平等的。 
  窦校长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深刻的理解,有成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式,她是自治区高校不可多得的教育家;她品德高尚,清明廉洁,律己律家,荣誉利益面前不伸手,是风清气正的优秀干部;她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关心同志慈爱家人,他的大爱无边无际,只是没有来得及爱自己。她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楷模。

阅读:

上一条:宝贵:用师者情怀书写责任担当
下一条:马瑞强:扎根农业沃土 在河套大地实现青春创业梦